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拜孔孟旅游攻略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拜孔孟旅游攻略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過年,在山東部分地方晚輩下跪磕頭給長輩拜年,這種方式好不好?儒家文化、釋家文化、道家文化哪個更早?...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拜孔孟旅游攻略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拜孔孟旅游攻略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我認為好。
首先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山東又是孔孟之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延續了兩千多年了,能把這種美德傳承繼續下去是件好事。其次,春節是全國人民傳統的盛大節日,少數民族除外。百節年為首,新春佳節闔家團圓,辭舊迎新,貼春聯,放鞭炮,祈求來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年三十守歲,初一早晨去給長輩拜年,祝愿長輩們健康長壽,春節快樂,萬事如意。跪地磕頭是一種尊敬,體現的是一份孝心。如同外國人貼面吻額頭是一樣的道理,這是我們山東一直延傳下來的一種表達方式。
會有人說這種方式過時了,太傳統了,我想在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之前,是可以繼續傳承的,山東人的性格相對內斂,磕頭這種方式還是比較好一點,我小的時候都和弟弟比賽,看誰磕的頭響,長輩們看到我們磕頭拜年也都很開心,濃濃的年味帶著厚厚的親情其樂融融。一年才磕一次頭,而且只有過年的時候才給長輩磕頭,特殊的節日才有這種特殊的表達祝愿的方式,挺好的。
我也不認為這是陋習,尊老愛幼永遠不會是陋習。不過這種給長輩磕頭的方式漸漸在淡化,有些地方都不興這個方式了,給長輩拜個年,說幾句吉祥如意的話就可以了,只能說社會在進步,我們也在變化著,一些傳統的觀念與方式都在改變,可能以后過年都不再給長輩磕頭了,但是尊老愛幼的美德是不會變的。
所以我認為過年給長輩磕頭是好事,好事希望能繼續傳承。最后給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闔家幸福,萬事如意。
我也是山東人,其實這個東西不能說好不好,這是一種地方文化傳承把,過年了嗎小輩約到一起去給長輩拜個年磕個頭問候一下。一個村子里出來走動一下也是一種過年的氛圍吧。我每年都是跟著我老爹去給長輩磕個頭,也許再過幾年這種習俗也就沒了吧。
沒有什么不好,還應該傳承下去!我小時候不僅要給長輩磕頭,還要給已經結婚的哥哥嫂子們磕頭。直到現在,我母親七十多歲了,回老家過年還給我健在的大爺大娘們磕頭。
應該說,山東人重孝道,重感情,重禮儀。一年之中,也就是春節才磕頭,這不應該算陋習,只是地方風俗而已。
按其代表人在世時間講,道教、佛教、儒家基本處于同一個時期。
其代表人老子出生最早,去世最晚;釋迦牟尼出生晚于老子,早于孔子,去世早于老子、孔子;孔子出生最晚,去世晚于釋迦牟尼,早于老子。
按在中國的傳播,道家最早,儒家次之,佛家最晚。
按現在的觀點,儒釋道為一體,思想已經達到了融合。而實際上是,三家的倡導各有不同,但又不相互排斥。
對于受眾來講,基本是三家各有認可、各有影響,三教各盡所能,受眾各取所需。
中國文化有儒家文化、釋家文化、道家文化,三者又相互融合。那么,在華夏文明中,那種文化產生最早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三種文化形成的時間及代表人物。
1. 儒家文化:出現于春秋時期,距今2500年前。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
2.釋家文化:即佛教文化,在中國最早出現于西漢末年,距今1800年前。眾所熟識的法師有玄奘法師、達摩祖師、六祖慧能法師。
3.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實,遠在黃帝時代,就有道家文化形成的雛形,有學者證明黃帝和老子的文化是同一根源,一脈相承的。黃帝生活的時代為距今5000年前,所以道家文化應該形成于5000年前。
從對比中可以看出,道家文化存在了5000年,儒家文化存在了2500年, 釋家文化作用于中國的時間為1800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家文化在中華大地出現的最早。
中華文化的第一個特點是包容性。。 儒、釋、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補的。
1.儒家修身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個體而言,是仁義禮智圣德性論“五行”思想;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
就時間順序來看,道家文化起源應該更早。從道教典籍的三玄之一的《易經》,應該傳于遠古時期的伏羲時代。《道德經》應該成書于西周《南華經》成書于春秋時期。道家的基本教理教義是說明宇宙的形成,運行秩序,以及對各類事物的指導作用。是對萬事萬物的歸納和總結。儒家應在春秋時期形成,主要經典為《中庸》,《大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 《易》,《尚書》,《禮記》《詩經》《春秋》。主要的宗旨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法是通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來達到。綜合講就是內圣外王的入世之道。內圣指的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外王指的是社會功用說。只有當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了君子圣人的高度,才有資格治理好一個國家,能使社會和諧,天下太平。反之,就會使一個國家毀滅,社會動蕩,天下大亂。這就是所謂的“德不配位,必有其殃”。佛教傳入中國最早始于東漢明帝時期。三藏十二部就是由記憶第一的阿難尊者記憶口述的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的講經說法的每一會的內容。說明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尊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三教雖然形成的年代不同,但是在長期的發展中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相互協作,形成了中華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恢宏氣勢和絢麗風采。在宋金時期由王重陽祖師創立的全真教,就將三教合一,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我們正處于一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更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光輝,走向更加燦爛的明天!佛為心 道為骨 儒為表 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 能在身 思在腦 從容過生活。
關于儒家文化,釋家文化,道家文化哪個更早?三種文化有沖突嗎?這三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各有各的思想學派,互相并存,互相觸合,缺一不可。
那么中國文化,最輝煌燦爛的時候,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文化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那么何為諸子呢?就是以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鄧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孫龍子等十來家重要學派。集一體的中國文化。
根據漢代歷史學家劉歆《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分別是:
(1)儒家,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昌,“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這就是儒家思想,和孔子的思想核心。因為儒家思想是孔子創建的,是孟子繼續發展的。他的成書年代至今約2500年左右。
(2)道家,以老子關于“道德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他講究要順民心,只有順民心,才會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就是老子的哲學思想,也說明民心的重要性,逆民心而行,就會遭報應。他的成年代至今約5000年前了。
(3)佛家,佛家的基本教義可分為兩大方面。一是關于善惡因果與修行的,是佛教教義的實踐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說教方面。二是關于生命和宇宙真相的,是佛教的理論方面,哲學方面,辯證思維方面。佛教的修行是建立在(禪語)基礎上的。
所以,從具體內容上看,這兩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開的。
佛教具有,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以及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等。他的成書年代約1800年。
佛教,意譯覺者,知者,覺,覺悟真理者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將宇宙萬物皆看透的人就是佛。
佛教不是神,是神話傳說,他是以覺和悟達到最高境界的。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我曾經回答過,也分析過,結果大家對山東過年磕頭的態度,分歧很大。
我個人仍然認為,過年磕頭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傳承,絕非糟粕,應該堅持發揚。目前來看,山東地區深受孔孟文化影響,應該是保留這個傳統最徹底的地方了。
首先,這是中國人孝文化的體現。
過年給長輩尤其是父母,爺爺奶奶磕頭拜年,是一種大禮,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不管你在外面混的多么風生水起,過年回家,一個頭磕在地上,你就是一個普通的兒子,就是給老年人問安,感謝長輩的養育之恩。
其次,這是中國人禮文化的體現
我們是禮儀之邦,自古就有向長輩行李的習俗,有人說,現代社會人人平等,沒錯,但是我們在外打拼一年,有多少次向別人卑躬屈膝,笑臉相迎,為什么不可以把對外人的和善,恭恭敬敬地奉給我們的長輩呢?
最后,這是中國人和文化的體現
人在江湖,總有些摩擦,小到家長里短,大到赤膊相見,每一年都會跟周邊的人有摩擦和矛盾。但是我們中國人講究一個和,過年了,或許你跟同村的長輩家庭起過小摩擦,不愉快,但是,過年回家拜年,一個響頭磕地上,這是大禮,所有的不愉快,能過去的就讓他過去,一根煙,幾句寒暄問候,大家還是一家人,一切和為貴。
堂堂七尺男兒,跪天跪地跪父母,自古如此。我們在外面陪了一年的笑臉了,讓我們發自內心的給長輩們磕個頭,拜個年!
山東有大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磕頭拜年的風俗,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這樣,當前主要體現在農村,因為農村一個村莊基本都是本家長輩,磕頭拜年表示是對長輩的尊重,是禮節的體現,老祖宗傳下來的。都說男兒膝下有黃金,上跪天地,下跪父母,但是在山東地區的確存在過年給同族長輩行磕頭大禮拜年的習慣。這種風俗就像過年吃餃子,端午吃粽子是一樣的,只不過磕頭叩首是肢體動作。或許網絡上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何要如此,特別是南方地區這種風俗幾乎沒有,其實不用過分的解讀,這與寺廟拜佛、教徒禱告、拜師學藝是一種樣的,僅僅是一種禮節風俗。其實詳細的磕頭拜年方式也分很多種,一叩首還是三叩首都是有講究的。古代給帝王行大禮是三拜九叩,發展到當前給長輩拜年基本都是一拜一叩。北方當前基本很少存在祠堂,歷史運動過程當中祠堂基本都已經拆毀,所以每當到初一凌晨天還未亮之時,男丁便集體出動,挨家挨戶給長輩磕頭行大禮,即便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只要本家還有長輩,都會磕頭行禮。從簡單的磕頭風俗可以看出,古代對于禮節是十分看重的,或許當前世界文明越來越有趨同性,接受的西方思想越來越多,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反而越來越淡化。這無關于迷信和科學,僅僅就是禮節,就像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一樣,不管賺多少錢,不管從事多么體面的職業,對長輩的尊敬不能忘。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拜孔孟旅游攻略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拜孔孟旅游攻略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