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曾子廟旅游景區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曾子廟旅游景區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曾子是哪里人?誰是曾子?曾子是哪里人?平邑人。曾子的出生地是在魯國的南武城,根據史書《春秋戰國形勢...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曾子廟旅游景區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曾子廟旅游景區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平邑人。
曾子的出生地是在魯國的南武城,根據史書《春秋戰國形勢圖》對南武城的標記,再結合《中國歷史地圖集》進行對比,可以明顯看出魯國南武城就是現在的山東平邑縣魏莊鄉南武城,而山東嘉祥在歷史上并沒有南武城這個地方。所以曾子的故鄉是山東平邑并不是山東嘉祥。
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
生于魯定公五年(前505),卒于魯悼公三十二年(前435)。是孔子儒學的正宗傳人,是繼孔子之后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子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是夏禹的苗裔,曾國(故址今山東蒼山縣)的后代。魯襄公六年(前567)莒滅曾,曾太子巫奔魯,四傳至曾點。曾點就是曾子的父親,字皙,孔子的早期弟子,在孔門中屬狂放之士,即勇于進取但行動中可能有偏差的人。曾子的母親上官氏是位勤勞善良的家庭婦女,一生紡織、操持家務。曾子自幼跟隨父親讀書,年齡稍長就參加生產勞動,打柴、犁地、駕車。十七歲時投奔正在周游列國的孔子,成為孔子的學生。他勤學好問,對孔子學說領會貫通,在三千弟子中“獨得其宗”。他把孔子思想的核心高度概括為“忠恕”,即“仁”。講學授徒是曾子一生從事的主要事業。他從二十三、四歲就開始在家鄉南武城設教講學,后又到武城及越、衛等國講學。孔子之后,其弟子設教講學的不乏其人,但真能原原本本傳授曾子思想的,只有曾子一人。由于他講學得法,從學者常不下七十人,培養出子思、樂正子春、公明儀等一批頗有成就的弟子。在“孔子--曾子--子思--孟子”這個儒家傳承鏈條中,曾子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治世安民是曾子一生的追求。孔子去世之后,曾子勇敢地擔負起推行仁德的重任,他為仁“死而后已”。他曾到齊、鄭、楚、衛、費等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同情下層民眾,批評“上失其道”。他堅持君子氣節,不受魯君贈邑。他不茍同權貴,拒絕楚、齊、晉給予的高官。躬行孝道是曾子做人的最高道德準則。他照料父母“昏定晨省”;奉養父母“必有酒肉”;敬重父母“不過勝母之閭”;關心父母“不離親一夕宿于外”;順應父母“委身以待杖擊”。父親去世,“水漿不入于口者七日”。以后“每讀喪禮,泣下沾襟”。以致“后母遇之無恩而供養不衰,及其妻以梨蒸不熟而出之”。曾子辭世后,葬今山東省嘉祥縣南武山下。曾子,姓曾,名參(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輿,漢族,春秋末年生于魯國南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世稱曾子,有宗圣之稱。
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其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曾以“忠恕”去應對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編《論語》、著《大學》、寫《孝經》、著《曾子十篇》。
同時,他亦為《二十四孝》中“嚙指痛心”的主角。魯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辭世,終年70歲,葬于山東省嘉祥縣滿硐鄉南武山腳下,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曾子廟旅游景區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曾子廟旅游景區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