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鞏義旅游平地景區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鞏義旅游平地景區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不同時期陵墓形式?為什么宋徽宗皇陵在紹興?不同時期陵墓形式?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的第二年,他就...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鞏義旅游平地景區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鞏義旅游平地景區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的第二年,他就召集全國各地勞工到咸陽的驪山為自己修建墓葬,最多時,同時為他修建墓葬的人數達到了36萬人之眾。秦始皇在驪山的陵墓也成為了前無古人的巨作,規模龐大,隨葬品不計其數,更有處心積慮制作的各種暗器埋伏和數量巨大的水銀容量。讓后人雖然對他的墓葬十分垂涎,卻幾乎沒有人敢于盜掘。可以說,秦始皇是開天辟地第一位皇帝,他的墓葬也是天下第一,空前絕后。這和他的性格很一致。
漢代皇帝陵墓多為帝后合葬墓,采用平地開挖,頂部堆積封土的墓葬形制。各帝王的封土的高度不等,這是由于各位帝王在位時間不等以及掌握實權情況不同的原因。
唐代以山為陵的墓葬卻成為漢代封土帝陵的升級版。將整座山堅硬的巖石全部挖空,形成面積巨大的內部空間。
北宋王陵集中在今天河南鞏義市郊區,宋陵重新回到在平地上開挖,頂部起封土的形制上來,地宮的規模和封土的高地較之漢代,“謙虛”的太多了。地宮是石質結構,分為單墓室和上下雙墓室。
元代大汗的墓葬沒有準確的發現任何一個元代大汗的墓葬地點。蒙古大汗死后,由薩滿法師帶領,來到廣袤的草原上,選中地點后下葬,下葬后,由數以萬計的蒙古馬在頂部奔跑,踩踏如平地。
明代和清代的葬俗基本是一致的。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是明清帝陵形制的開創者。明清時期帝陵的規模相對也較小,建造時間也不是太長。有些皇帝(明光宗朱常洛、清德宗光緒皇帝)是死后才草草下葬的。明清帝陵都有一個比較集中的區域集中安葬,建筑類型主要由神道、欞星門、石拱橋、祾恩殿、月牙城、明樓和寶頂幾部分組成。明清皇陵更講究風水布局,通過王陵的優秀選址來確保江山永固的寓意體現的非常明顯。明代孝陵、明十三陵和清東陵、清西陵都風水甚佳,明代和清代也分別享國276年和267年。
1131年,隨宋高宗南渡的宋蜇宗昭慈皇后孟氏病死,遺詔給宋高宗,要求“攢殯”。所謂攢殯,就是將棺材暫時集中安葬,收復中原時再重新遷葬于河南鞏義的祖陵區。
宋高宗派出懂風水的朝臣出去卜地,最后相中紹興市東南面鎮寶山北面一大片平地,即當地人所說的山岙。朝臣稱,這里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但在一般人看來,這里就是一條窮山溝。
可是,這山岙的風水到底有什么好?《紹興府志》記載了楊華在宋寧宗死后奉詣卜地后的上奏:“泰寧寺之西,山岡偉峙,五峰在前,直以上皇,青山之雄,翼以紫金,白鹿之秀,層巒朝拱,氣象尊崇,有端門、旌旗簇仗之勢,加以左右環抱,顧視有情,吉氣豐盈,林木榮盛。”
紹興在杭州的東南方,根據當時宋朝皇室迷信的“五音利姓”理論,正位于“國音”有利的方位。后來所有陵的山向也都得朝著北方,有人說這是北望祖陵、不忘收復河山的意思,實際是與“五音利姓”的風水方位巧合。
南宋皇陵的風水巧合,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是,河南鞏義皇陵區的東南面有一座山叫青龍山,而剛好皋埠鎮東南面當時也有一座青龍山。這么多巧合,陵區自然就是這里了。此后,包括皇帝在內,南宋所有皇室人員死后均葬在這里。
宋徽宗趙佶陵墓
永佑陵是宋徽宗趙佶的陵墓。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墓在元朝時被掘毀。
陵墓簡介
宋徽宗在金國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國城,享年54歲。金熙宗將他葬于河南廣寧(今河南洛陽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據協議,將宋徽宗遺骸運回都城紹興(今浙江省紹興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廟號為徽宗。
皇統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為改善與南宋的關系,將死去的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將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第一是提高了級別,原來封徽宗為二品昏德公,追封為天水郡王,升為一品,原封欽宗為三品重昏侯,現封為天水郡公,升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號中的侮辱含義。第三是以趙姓天水族望之郡作為封號,以示尊重。
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紹興和議》徹底完成所有手續。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韋賢妃同徽宗棺槨歸宋。
同年八月,十余輛牛車到達兩浙,十月,南宋將徽宗暫葬于紹興府會稽縣(今浙江省紹興市),名曰永固陵(后改名永佑陵)。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鞏義旅游平地景區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鞏義旅游平地景區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