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旅游景區規劃布局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旅游景區規劃布局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建設標準?景區建設用地標準?旅游景區規劃的設計原則有哪些?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建設...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旅游景區規劃布局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旅游景區規劃布局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一、A級旅游景區申報必備條件
1、具有明確的空間邊界和連續的地域范圍,景區各部分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關聯性。
2、具有統一有效的景區管理機構和經批準實施的景區旅游總體規劃。
3、常年開放運營并具有穩定的年游客接待量,5A級景區不少于100萬人次,4A級景區不少于40萬人次,3A級景區不少于20萬人次,2A級景區不少于10萬人次,1A級景區不少于5萬人次。
4、具有較高的資源觀賞游憩價值,5A級景區在全國具有代表性,4A級景區在全省具有代表性,3A級景區在全市具有代表性,2A級和1A級景區在全縣具有代表性。
我國關于旅游用地分類一般采用兩個標準:一是建設部于1999年頒發的《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以下簡稱《規范》;二是,1991年3月1日頒布實施的《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以下簡稱《標準》。
《規范》中風景區用地的分類包含了旅游業發展的幾乎所有的土地類型,為風景名勝區規劃用地提供了標準,但是風景區用地的分類仍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風景區用地分類體系與土地分類體系不統一。在土地分類系統中,旅游用地的類別屬于建設用地,并對相關旅游用地進行了拆分,但在風景區用地分類中沒有根據用地性質進行拆分,所以造成了風景區用地分類與土地分類脫節。
由于土地分類是國家標準分類結構,是一切用地分類的依據和準則,旅游用地作為推動利用的一種方式,其分類體系應盡量與土地分類體系相互銜接。
其次,風景區用地分類依據與土地分類依據不一致。風景區分類是依據土地使用的主導性質,而土地分類依據的是土地的自然屬性。
兩者分類依據的不同,是導致兩者分類體系差一點主要原因。
在次,“風景區用地分類”名稱狹隘,不能涵蓋整個旅游業,而且分類的類型和層次都少,略顯粗略。
《標準》是服務于城市的建設而設立的分類標準,比較細致,而且也實現了與土地分類已經實現無縫對接,所以許多旅游規劃中,土地利用分類均采用《標準》。但城市建設用地分類仍存在一些問題:
它是按照城市建設的標準來劃分的,而旅游區的建設和整個的城市建設差別很大,靠近城區的旅游區或旅游地產較多的旅游區還可以比較容易對接。
而那些遠離市區,或自然風光比較好的山溝、河湖周圍,往往是開發旅游景區的最好選地,而其配套功能卻與城市建設相差甚遠。
旅游景區的規劃,是特屬的規劃體系,不等同于城市園林規劃和公園規劃。
旅游景區是運營類項目,是有投資和回收的過程的,游客就是客戶,客戶的滿意度影響著景區的口碑。
所以,旅游景區的規劃設計要具有以下的元素
一 觀賞功能規劃:景區首要是用來看的,通過規劃把景區最好的觀賞角度和內容呈現給游客是必要的功課。
二 游覽路線規劃:景區的道路區別于城鎮和鄉野道路,一方面要串起景區的各個景觀單元同時,也要具備游客的心理引導,主景觀次景觀的視覺效果排列,天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交替搭配等,需要像導演一樣,進行剪輯和分配。
三 服務設施的規劃:好的規劃會讓游客不覺得累,更不覺得枯燥。感覺累時自然會有休息區,餐飲區域進行合理設定,服務區域與景觀單元的搭配,風景不僅在路上,也在窗外,這樣的規劃會給游客帶來極好的印象和滿意度。
四 商業體系規劃:二次消費是景區不可忽視的運營版塊,也是旅游業態的剛需部分。不做方方正正的游客中心和景區市場,分散成文創主題消費單元融化到景區版圖里。睿智的商業體系的規劃和植入,不會讓游客產生抗拒心理,反而成為一次旅游過程里賞心悅目的亮點。
淺談幾句……謝謝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旅游景區規劃布局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旅游景區規劃布局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