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旅游景區的鏡頭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旅游景區的鏡頭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出去旅游拍人物,拍景色15-105鏡頭合適嗎?跟團旅游拍景拍人,帶哪種鏡頭比較好?因為美圖到景區旅...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旅游景區的鏡頭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旅游景區的鏡頭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合適。
1.15-105,屬廣角變中焦鏡頭。15廣角適合收納景區大門和場地性的景觀入鏡,建筑類的景物也方便容納;105長焦端,通過人與鏡頭間距離調整,亦能滿足旅游人像拍攝。
2.一個適性的心態很重要,手邊的器材就是最好的,用心用好用足,一些練習,定會了然于心,漸至佳境。
跟團旅游拍景拍人,只想帶兩個鏡頭,帶哪兩個鏡頭?
金秋季節,又到了旅游黃金時段,跟上旅游團游一游、拍一拍,是很自然的事情,及時記錄下美景、民俗表演、生動瞬間,才能不負景色、不負一游。
跟著旅游團出行拍攝,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負重不能太多,一個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同行的人,不可能因為你有攝影的興致,而隨便改變行程和節奏,我們的拍攝只能見景就拍、見好就收。
如果帶上兩支鏡頭的話,建議是大三元里的24—70/2.8和70—200/2.8。
第一、24—70/2.8適合較短距離的拍攝。旅游拍攝的對象比較多、比較雜,發現好的人文活動題材,民族特色的、地域特色的、離奇怪異的人文活動非常豐富,遇見這些題材,必須及時拍攝,而這些場景一般人物居多,距離較近,24—70/2.8中等距離、取景靈活的優勢,在這時可以發揮到極致,而且成像質量優良,遇上迷人的風光場景,這支鏡頭也是風光利器。
第二、70—200/2.8適合中長距離的拍攝。這支鏡頭焦距較長,對于人像尤其是少數人物的人像拍攝非常便捷,而且成像很優;對于距離較遠的景物也能方便地收入“鏡中”,遇上美麗的日出日落,由于中長焦的優勢,拍成的太陽總是會比“別人”的大出許多,比人的肉眼看到的也要大出許多;遇上動物之類的、“可望不可即”的畫面,也能輕而易舉收入囊中。
第三、遇上視野開闊的場景,運用接片手段。自然會有人提出疑慮,有時候會遇到視野開闊、氣貫長虹的“大”畫面,是不是需要廣角鏡頭來幫忙呢,這話并沒有錯,只是我們只帶“兩支鏡頭”的話,就只能放棄廣角了。不過,辦法有的是,你完全可以借助于接片手段來擔此大任,可以橫著拍接片,也可以豎著拍接片,可以兩張、三張甚至更多。
我是優質攝影領域創作者,歡迎關注《拍客張光林》,感謝點贊和轉發,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跟團旅游拍景拍人,帶上18--55或24--70,70--200兩款鏡頭,基本上能滿足需要,小變焦拍合影,長變焦拍些特寫或風光,我跟團游基本帶這樣兩款鏡頭,攜帶方便,操作順手。
通常都是景物人像,也就是人站在那里背后是景物。
所以,你帶一個24-70或者700-300都可以,主要是變焦比較方便。
但是,如果你帶一個35定焦,雖然不方便,會有點累,但是你的成像質量是變焦無法比擬的。
多次旅游拍照,帶兩只鏡頭,24-70和70-200。24-70:拍大場景風光和大場面人像風景照。可以在狹窄的地方拍照。
70-200:拍風光局部和遠距離人物照。
風光和人像都能兼顧。
只要是照片、圖片都是有片面性,這是攝影機的取景框決定的,更是攝影師在拍攝構圖時,對納入取景框的取舍決定的。我覺得,既然能成為景區必然是經過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的自然演化形成的景致,一定是有別于日常司空見慣的場景,更不要說現在眾多的人造景點了,更是經過園林設計師精心設計架構形成的。其實去景點還是要抓住景點的特點時點去。就像攝影師去拍風景,都不會隨隨便便到一個地方按快門一樣,都要根據這個景點什么時間最漂亮,最能反應出它的美,就像云霧縹緲宛如仙境的黃山,潔白冰凌的吉林霧松,日出日落時光影變幻的遼闊起伏的草原,還有藍天白云下結構精巧威嚴輝煌的古老宮殿等等,特定條件下形成了特定的美。再者,風光攝影師的工作時點講究一早一晚,這個時候光線在全天最柔和,斜射光讓景物更有立體感;經常為了等某個場景出現,等待數日數周都是常有的事。而我們旅游一般都是在太陽升起后甚至在接近中午前后時段,那是陽光強烈,普照大地,已經失去了那種柔和立體的最美感覺,旅游的行程和日程決定了不能在最佳的時點看到最美的場景。最后,之所以稱為美圖,除了在正確、最佳的時點,角度獲得了圖片,再經過一定的后期修飾,當然就更美輪美奐了。所以,只要是景區必然就有它的美,我們就是盡量選擇它最美的時間段去,一定是可以獲得美的感受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旅游景區的鏡頭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旅游景區的鏡頭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