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齊壽山文化旅游風景區官方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齊壽山文化旅游風景區官方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是如今的哪個地方?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是如今的哪個...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齊壽山文化旅游風景區官方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齊壽山文化旅游風景區官方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在《三國演義》里面諸葛亮是六出祁山,但在正史上,諸葛亮只進行五次北伐,而且只有兩次出祁山而已!
祁山是漢水上游一條連綿50余里的小山脈,位于今甘肅省禮縣以東,西起北岈,東到鹵城,漢水從其南面流過。
諸葛亮到達祁山后,曾向后主上表談到了祁山:“祁山距離沮縣500里,有一萬戶居民,站在山頂遠望,可以看出這個地方確實很富有。”
從諸葛亮的記述中可知,祁山之中有一座城堡,里面有上萬戶居民。一萬戶現在不算多,但在當時絕對是大數目,尤其在偏僻的涼州。那時候,祁山是個人口稠密、地域寬廣、很富庶的地方。
諸葛亮六處祁山,祁山到底在哪里呢?
《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的看點,前期是曹操,后期是諸葛亮。在小說中,諸葛亮六出祁山是故事的主線。那么,祁山在哪里,為什么要從那里出兵,而諸葛亮真的是六出祁山嗎?
祁山位于甘肅禮縣東部、西漢水北側;西起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鹽官鎮,綿延約50里。從地圖上來看,對蜀漢而言,曹魏在東北,而祁山在西北,為什么打曹魏不往東而要往西呢?簡單說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西北地區曹魏統治力量薄弱,而且馬超經營多年,在氐、羌少數民族內威望很高,可以利用;二是諸葛亮性格謹慎,沒有考慮畢其功于一役,而希望先消化西北,徐圖漸進。祁山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沖,正好作為跳板伺機進攻。
諸葛亮從祁山出兵,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重要戰略方針。但是值得一說的是,諸葛亮南征后,即南中平定戰后,蜀魏先后大規模作戰七次。其中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戰。第五次只出偏師,諸葛亮未出漢中親至。因此,實際上應該按照清人俞樾在《小浮梅閑話》中的說法,諸葛亮是五次北伐。
在這五次北伐中,從祁山用兵的只有兩次。第一次北伐就是從祁山用兵,這是在諸葛亮恢復孫劉聯盟后,公元228年發生的。這次戰爭構思非常巧妙,一方面事先揚言走斜谷道取郿,讓趙云鄧芝設疑兵于斜谷,吸引曹真重兵;另一方面自己則率大軍攻祁山。開始很順利,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還收服了姜維。但是張郃寶刀不老,大破馬謖于街亭,演義中的失街亭、空城計皆出于此。
第四次北伐也是從祁山用兵,建興九年,諸葛亮進攻祁山,司馬懿拒守。他知道蜀兵長途而來,糧草不多,便死活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手段誘使司馬懿進攻,但都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其實司馬懿比他謹慎得多。諸葛亮退到哪里,他就跟著進到哪里安營扎寨,就是不主動進攻。后來劉禪聽信讒言,召諸葛亮回成都,諸葛亮歸途之時斬殺名將張郃,“木牛流馬”的故事也是發生此時。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是位于如今甘肅省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鹵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原來的時候被叫做“祁山鄉”,后來在2014年的時候,被改為祁山鎮。
為什么諸葛亮北伐中原總是要到祁山這個地方呢?
我們可以從地理形勢來看一看這個問題。
秦嶺和大巴山脈夾漢水河谷構成漢中地形的主體,兩列山脈平行聳立,東西延綿,漢中便夾在它們之間。秦嶺東端有武關,西端有散關,另有三條谷道,可為漢中與關中之間的通道,它們是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在漢中與四川之間,也有兩條谷道穿越大巴山脈:金牛道和米倉道。漢中夾在關中和四川這兩個上游地區之間,其利害關系到川蜀存亡。且漢中地區沒有什么回旋余地,南北雙方在漢中地區一時的得失往往足以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從蜀漢開國到滅亡一前一后在漢中地區經營的得失,比較典型地反映出漢中在南北之間地位的輕重。
漢中地區南北利害關系如此膠著,東西伸展的天地卻非常廣闊。西漢水河谷低地提供了一條由漢中通往隴西的比較平坦的通道。隴西地勢明顯高于關中,自關中仰攻隴西較難,而自隴西下攻關中卻較易。
這就給在漢中、關隴一帶的角逐者們提供了一個思路:與其在秦嶺南北爭一日之短長,不如取遠勢爭隴西,取得一種地理上的有利態勢。
諸葛亮指揮下的蜀漢北伐多出祁山即是出于這種思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齊壽山文化旅游風景區官方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齊壽山文化旅游風景區官方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