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冀中地道旅游景區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冀中地道旅游景區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冀中地道多長?冀中地道戰從哪四方面介紹的?冀中的地道戰所有資料?冀中的地道戰六個洞的特點分別是...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冀中地道旅游景區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冀中地道旅游景區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冀中平原地道總長1.25萬里。 1942年“五一”大“掃蕩”后,冀中平原變成日偽占領區,冀中軍區也隨之被撤銷。1944年7月,中共中央為開辟抗日戰爭的戰略反攻基地,決定恢復冀中軍區,父親被任命為司令員。 父親決定大力改造和發展地道,他寫了《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爭》的小冊子,作為秘密文件上報下發,廣泛發動群眾徹底改造地道。 隨著地道結構的不斷改進和完善,逐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于依托作戰的地道網絡。地道還分為干線、支線,出口更加隱蔽和巧妙,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貯藏室等,更便于進行隱蔽、生存和對敵斗爭。地道總長度達到1.25萬里,成為堅持冀中平原斗爭的“地下鋼鐵長城”。 在發展地道斗爭的同時,冀中部隊迅速發展,總兵力超過12萬人,成為抗日戰爭進行戰略反攻的基地。 一一摘自 楊東勝(楊成武上將之子)的文章。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地道戰天下聞名,有關統計表明,在抗日戰爭時期,河北挖的地道總計里程達到2萬5千里,相當于一個地下長城。河北地道戰給日軍以重創,鞏固了敵后抗日根據地,河北地道主要分布在冀中平原,1945年冀中軍區司令楊成武對冀中地道戰進行總結,把地道戰分為三個階段即秘密地窖、隱蔽地道、戰斗地道。"反掃蕩"時期,地道戰成效顯著。1941年到1944年底,冀中地道已達1萬公里以上,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覆蓋周圍直徑130公里,地道戰分布于冀中8000個村莊。
《冀中的地道戰》這篇課文從冀中地道戰的出現原因、作用、地道的樣式結構及特點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說明,并對冀中地道戰作了高度評價,熱情頌揚了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和頑強的斗志。
課文可分三個部分,前面一部分說明冀中地道戰的出現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對其作出高度評價,中間的重點部分則主要介紹地道的樣式及特點。按由總到分的順序和空間轉換的順序,先介紹冀中地道的總體結構,再分別介紹各種具體的設計樣式及其保護自己、抗擊敵人、防止破壞和傳遞敵情信息的功用,體現了它設計周密、易守能攻、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的特點。
冀中的地道戰
1997年出版的書籍
《冀中的地道戰》是1997年語文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5課的課文,這篇課文從冀中地道戰的出現原因、作用、地道的樣式結構及特點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說明,并對冀中地道戰作了高度評價,熱情頌揚了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和頑強的斗志。
中文名
冀中的地道戰
出版時間
1997年
發生年代
1942到1944
地點
冀中地道中的“洞”有五個特點(不是六個特點):洞頂牢、容量大、設備全、數量多、用途廣。
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想出了許多妙法,粉碎了敵人的破壞。
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防火,防水,又便于依托作戰的地道網絡,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
地道內設有了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于進行對敵斗爭。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冀中地道旅游景區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冀中地道旅游景區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