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故都的秋旅游路線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故都的秋旅游路線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故都的秋指的哪個城市?故都的秋五幅畫哪幾自然段?為了體現故都的秋,作者描繪了哪些景物?《故都的...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故都的秋旅游路線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故都的秋旅游路線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故都的秋》中故都指北平,是今天的北京。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1933年4月,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該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
2、《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先生的散文名篇,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
《故都的秋》描寫了五幅秋景圖:庭院秋景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日盛果圖。
《故都的秋》,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1 秋晨小院圖。從色彩(碧綠的天色、牽?;ǖ乃{朵)、聲音(馴鴿的飛聲)、形態(破、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寫出了清、靜、悲涼。
2 秋槐落蕊圖。從視覺(鋪得滿地、一條條的絲紋)、聽覺(聲音也沒有)、嗅覺(氣味也沒有)、觸覺(極細微極柔軟)寫出了清、靜、悲涼。
3) 秋蟬殘聲圖。從聽覺(衰弱的殘聲、嘶叫)寫出了清、靜、悲涼,
4 秋雨話涼圖。從聽覺(息列索落、緩慢悠閑的聲調)寫出了清、靜、悲涼。
5 秋日佳果圖。從形態(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色彩(淡綠微黃)寫出了內心的贊美。
第一部分:總起(第1、2自然段)①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
②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第二部分:分寫(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蟬—聲;秋雨—味;秋果—實
秋晨天空、秋之牽?;āG镌海浩莆?、碧空、鴿子、槐樹、和秋草“清”
槐樹落蕊而知秋 “靜” 鄉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第三部分:總括(第13、14自然段)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故都的秋旅游路線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故都的秋旅游路線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