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桂林旅游扶蘇路線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桂林旅游扶蘇路線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歷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發生讓你驚掉下巴?嬴政統一了六國,他真的統一天下了嗎?歷史上有哪些巧合事...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桂林旅游扶蘇路線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桂林旅游扶蘇路線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事情在當時看似稀松平常,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但當我們站在現在,回顧總結歷史的時候,會發現很多令人不可思議巧合的事情。今天,我就說說發生在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身上的一些巧合事情。
【一】9月9日之謎 。毛主席1927年9月9日領導了著名的“秋收起義”,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1949年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但是1949年9月9日毛主席才進入北京。而毛主席去世的日子是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起家發跡、進入北京、離世都是在9月9日這一天。
【二】8341之謎。 8341部隊是中央警衛團對外番號,他是中共中央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身邊的一支特殊部隊。8341是部隊這個代號是總參謀部下達的,而且代號用過一個時期是要更換的,他的正式番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共中央警衛團。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毛主席他老人家活83歲(1893至1976年),當領袖41年(1935年遵義會議確立毛主席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至1976年),而將兩個數據放到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正好是中央警衛團的番號“8341”。
【三】二十八之謎。毛主席青年時期自己起的筆名叫“廿八畫生”,而“毛澤東”三個字繁體字的筆畫數正好28畫,毛主席一生與“28”特別有緣,毛主席28歲與楊開慧結婚,2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而當年的中共一大13名代表的平均年齡是28歲,從此開始中國出現了一個完全嶄新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其行動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中國革命的開展。28年后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新中國建立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正好也跨過了28個年頭。在開國大典上,54門禮炮齊鳴28響。
毛主席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他憑借自身卓越的才華和獨到的眼光,曾經對時局做出了許多令人稱奇的判斷。咱們舉幾個例子,來看看這些“神預言”有多么準確。
1938年5月,毛主席在他的著作《論持久戰》中,針對當時局勢不怎么順利的抗日戰爭,做出了關于抗日戰爭是持久戰且要經歷三個階段的著名論斷。
《毛澤東軍事文集》記載毛主席談到:抗日戰爭當然沒有什么戰略進攻,只有戰役反攻及戰略反攻,是整個戰略防御中積極的部分,靠此部分戰勝日本,通俗地說,謂之進攻當然也是可以的。
這句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是無比正確的,可在戰局不利的1938年,卻有許多人是懷著悲觀主義的,毛主席的判斷也成了指引大家堅持抗戰的精神力量。
歷史也證明了毛主席的這個預言是何等準確,令人欽佩。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奮勇抗爭的英雄史,在中華民族面臨日本入侵時,歐美強國一開始并不看好中國,可毛主席卻認為:抗日戰爭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歷史轉折點,并將對世界永久和平作出巨大的貢獻。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 2卷,第 304頁:四億五千萬的中國人占了全人類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夠一齊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國主義,創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對于爭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貢獻,無疑地是非常偉大的。
毛澤東1945年8月13日預言:核戰爭打不起來。
以下是我家里的巧合,雖然不是驚天巧合,但只想分享一下給大家:
我媽24歲生女兒,即我姐,我姐也在24歲生女兒。關鍵我媽,我姐,我外甥女三個都同屬馬年: 1954,1978,2002。
我爸28歲結婚,我也28歲結婚。
我媽生我當天,她生日。
我爸媽生一女一男,是姐弟。
我姐也生一女一男,是姐弟。
我也是生一女一男,是姐弟。
毛澤東主席與二十八是非常有緣的。
首先,毛澤東這三個字的繁體寫法整二十八筆畫,他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就曾用"二十八畫生"做筆名,發過尋友啟示,也就是通過那個啟示,讓他找到了第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組建了一個純政治性的組織"新民學會",它是湖南上空升起的第一顆紅色信號彈。
再就是毛主席在二十八歲的時候,也就是1921年7月,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參加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啟了中國的新航程。
第三、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共走過了二十八畫年零兩個月,讓中國走上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第四、在開國大典上,鳴放了二十八響禮炮。
第五、毛主席于1976年9月9日去世,從1949年算起,二十八虛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時代的結束。
秦始皇確實一統了六國,也統一了周天子權威秩序分崩離析的“天下”,但沒有統一戰國晚年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的“天下”。
這個“天下”的概念有幾個層次,是在不斷變化的,也受到意識形態的支配。
廣義范疇的天下指的是“普天之下”,這樣來說天下是沒有邊界的,所以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后還進一步向六國之外的匈奴河套地區和嶺南的百越地區進發,想要將當時所了解的華夏邊緣也納入秦帝國秩序的天下之中。在此擴張中受到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的制約。
秦始皇統一的主要是周代的“天下”。統一是與分裂相對而言的,周代的分裂,孕育了秦代的統一。周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樣一種語境實實在在的地理依據就是周代的疆域版圖,也就是周天子分封所到之處,大體上與《尚書~禹貢》中九州的范圍相當,它的范圍比秦始皇時期的地理知識要窄一些。
戰國晚年齊地的方術士鄒衍不僅提出了時間上王朝更迭的“五德終始說”,以五行學說為基礎,也提出了空間上的“大九州”學說,認為九州之外還有八個同樣大小的州,并進一步擴展,這就組成了當時真正的世界。華夏地區的九州僅僅是中等大九州之一而已。這種認識事實上是當時地理知識拓展的反映,在各個方向都有延伸。那么當時的華夏邊緣地區,北方草原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算不算天下呢?今天的答案顯然應該是,倒是當時的人受到意識形態和族群意識的影響,回答就不一定了。
秦漢時期一些官員和知識分子受到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僅僅把華夏族群聚居的地區稱為天下。《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后,“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僅僅指的是秦和六國故地,并沒有包括當時已經認識到但還沒有占據的河套與嶺南。
古人即便秦以前甚至夏商時期,“天下”這個概念就是泛指的。早在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期,中國的文明之“灶”就是遍地開花,廣泛分布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只不過黃河流域的文明先進一些。各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發生地域上的碰撞現象,于是部落斗爭和兼并就開始了。此外,在華夏文明初步發展時期,大西北、大西南、華南一代也開始有文明出現(別忘了更早更早的18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在大西南呢)。結合起來說,就是說中華文明在誕生之初就明白次等級、再次等級、再再次等級的文明是一圈一圈向四周特別是向西、向南擴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實并不是說“王”把天下看得很小,而是在“王”和中華文化中,從黃河中游向外無限擴展都是天下,——“天下”這個概念從一開始誕生就應該是動態的。追求永無止境,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還要繼續擴展武力的根源,也是漢朝征服西域的根源。
其實秦始皇統一的不只是領土,他還統一了文化,使華夏這個詞由地理概念變成了一個民族的名字。
秦國從孝公開始,逐步削弱山東六國,最終秦始皇贏政滅六國統一華夏。東漢賈宜寫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秦始皇不僅統一六國,還派50萬大軍南征,第一次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納入華夏版圖。自此,除了東北,蒙古,青藏高原,甘肅,新疆,云南,臺灣及南海諸島外,其余地區都納入了華夏版圖。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對于華夏民族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為以后的中國,雖然會經歷分裂,但是最后必然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桂林旅游扶蘇路線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桂林旅游扶蘇路線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