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海龍屯旅游路線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海龍屯旅游路線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遵義海龍屯的由來是什么?遵義海龍屯的由來是什么?海龍囤實際是南宋,楊家土司助宋抗元而修建的軍事防御...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海龍屯旅游路線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海龍屯旅游路線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海龍囤實際是南宋,楊家土司助宋抗元而修建的軍事防御古堡。
這個區域修建的三條防線上的多重關口,它所留下的古堡遺跡實際反映了中央與地方、家與國、土司與皇帝,在1000多年的歷史中,這幾對關系保持著微妙的平衡,體現了無數的政治智慧。
海龍囤始建于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是宋末抵抗蒙古的產物。播州也是宋朝在貴州最大的羈縻州,其轄區面積也不斷擴大。
到了楊家最后一代“土皇帝”,楊應龍那里,海龍囤已經修得相當震撼了。
楊應龍為阻擋明軍進攻特地修建的36級陡峭傾斜的石制天梯,每一級階梯具有半人高,且向外傾斜,大炮打不上去,人一進攻,上面守關的播州軍就拋灑黃豆和油,如今的游客徒手攀爬尚且費勁,更何況帶著武器的官兵呢?
殘破但仿佛軍鼓聲猶在的飛龍關、飛鳳關、朝天關等石制關隘還都記錄著當年那場戰役的慘烈……“平播之役”歷時114天,集合了全國20多員著名將領、15省正規軍與西南各土司軍共24萬攻打楊氏,最終以楊應龍自縊并以一把大火燒光了海龍屯自己的新王宮結束。
今天所有這些都被海龍囤遺跡保存了下來。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遵義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世界文化遺產。
海龍屯的建造是為了抵抗元朝大軍,當時有兩個遵義的一對兄弟首先建造了重慶永川的釣魚城抵抗元軍達30年,元軍久攻不下就想繞道遵義,為了抵抗元軍遵義修建了海龍屯,奇怪的是元軍并沒有攻打海龍屯,海龍屯也是遵義最后一代土司兵敗的地方。
在海龍屯土司遺址申遺成功一周年之后,一個世界級的旅游景點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也由此引來眾多國內外游客前來探秘。然而,其中有不少人詢問:“高山之巔、懸崖之上,哪來的海?連水源都沒有多余的,土司為何將這里取名海龍屯?”
據史書記載,宋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十五代世襲土司楊文為抵抗元軍,選址遵義市郊的龍巖山之巔修建軍事屯堡,取名叫龍巖囤。
公元1259年,元軍與南宋軍在四川合江釣魚城血戰,元軍取勝后,沒有攻打播州。建立元朝后,朝廷把土司當成一種重要的管理國家的工具,對楊文委以重任。于是,軍事城堡龍巖囤轉變成了播州楊氏的一處別院行宮,夏天避暑,冬天狩獵,偶爾用作練兵場。
自唐代以來,國內分布著許多土司,其中以播州土司實力最強大,一直受到歷代君王重視。由于管理有方,楊氏土司世襲到了第二十九代、也是最后一位土司——楊應龍。
由于當時明朝一直主張“改土歸流制度”,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楊應龍遂擴修龍巖囤以此來守護基業。龍巖山三面被河環繞包圍(現今叫白沙河),一面銜山。當時的楊應龍也是考慮到山下有水,種植糧食沒有問題,遂修建河壩,增寬河面,形成天然的拒敵“護城河”,企圖以此使播州楊氏基業萬代永固。
同時,偏安一隅的播州土司自認是“龍”,楊應龍也不例外。按民間傳說,龍應該生活在天空或海里,基于此因,楊應龍將龍巖囤改名為海龍屯,欲建攔河壩的地方取名海龍壩(現今海龍壩)。
“這河壩一旦修建起來,只需派兵把守好萬丈壁崖上的險關,入海龍屯就只能渡船而至了。”楊應龍修建完屯內軍事設施后,還未實現建壩攔河的心愿,便到了公元1595年,一場醞釀已久的平播之戰全面展開。
1600年初,關隘盡失的楊應龍,帶著剩余的3萬殘兵,退至海龍屯做最后的抵抗。三個月后,屯被破,楊應龍殺死了心愛的田氏,親手點燃了龐大的古堡。至此,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土崩瓦解,播州改名遵義,實行流官制度。
事實上,囤有dun與tun兩讀音,讀dun時有囤糧意,讀tun時可與屯通。《玉篇·口部》:“囤,小廩也。”即取前意。《釋名·釋宮室》:“囤,屯也,屯聚也。”取后意。將“海龍囤”改為“海龍屯”純屬畫蛇添足之舉,徒增混亂。李飛認為,地名變更,尤其是重要文化遺產稱謂的調整,需考慮其歷史性、可識別性和認知度等多重因素,而不能僅據現代漢語的解釋隨意改動。
遵義海龍屯位于貴州省遵義老城西北28公里,談到海龍屯就不得不談一個存在七百余年的播州楊氏土司的興衰。
海龍屯的由來要追溯到唐朝,在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播州楊氏始祖山西人楊端帶兵收復播州叛亂,為防止再次發生叛亂,便于作戰,于是在龍崖山屯兵,這是海龍屯的開端。
海龍屯由于楊氏的經營發展逐漸壯大,在宋朝抗擊蒙古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蒙古不光從正面與宋朝發生戰爭,還從西南進攻,也就是著名的蒙宋“釣魚臺之戰”。播州楊氏決定修建軍事堡壘以抗擊蒙古軍隊,次戰役蒙古大汗戰死,蒙古軍隊被迫撤退,與播州的軍事援助密不可分,因此史學上一般認為海龍屯始建于1257年。
影響海龍屯的戰役還有明朝萬歷年間的“平播戰役”,第二十九代楊氏土司楊應龍起兵反明,朝廷急調二十四萬大軍分八路進兵播州,歷時114天,平息了播州叛亂,明朝也是元氣大傷,后來明朝實行了改土歸流,也宣告了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政權正式瓦解。
海龍屯于1999年遵義市人民政府出款修繕,現已成為遵義的旅游的一個好去處。海龍屯于2001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海龍屯旅游路線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海龍屯旅游路線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