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科普旅游路線安排匯報材料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科普旅游路線安排匯報材料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科技助力鄉村振興項目主要內容?什么是科普說明文主要內容?中國探月工程的具體計劃...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科普旅游路線安排匯報材料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科普旅游路線安排匯報材料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一)搭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平臺。科協組織、鄉村振興部門要積極搭建平臺,匯聚科協之能,服務鄉村所需,引導和推動各級學會、高校科協、企業科協等建立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目錄,促進優質服務與縣鄉村科技需求精準對接,為農村地區提供亟需的科技培訓、科普講座、產業指導等科技服務。各級學會、高校科協、企業科協等要深入總結優勢、整合資源,動員和服務科技工作者,打造出專業化、精準化的服務項目,積極與鄉村振興部門和地方科協組織對接合作,以“科創中國”等平臺為支撐,構建科技服務與鄉村振興所需對接的有效機制。
(二)壯大科技助力鄉村振興隊伍。科協組織要立足各級學會、高校科協、企業科協、科技科普志愿服務組織、基層農技協等組織,在不同地域、不同層級、不同領域培育出綜合素質高、服務能力強、運行管理規范、熱愛鄉村振興工作的科技服務隊伍。要廣泛吸納農技推廣機構負責人、科技型企業家等進入基層科協“三長”隊伍,加強組織動員,引領基層科技工作者投身鄉村振興工作。要發揮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長駐農村作用,加強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聯盟建設,推動科技小院與當地組織和隊伍相融互促,推動科技小院聚焦縣域主導農業產業,優化集成農業生產技術,實現增產、提質、節本。鄉村振興部門要與科協組織建立常態化對接渠道,推動科技服務隊伍與縣鄉村建立起科技結對服務機制,優化、配套科技服務的支撐保障舉措。
內容多以科技知識普及宣傳為主。
科普說明文有兩種:一種是科學小品,另一種是一般科學說明文。
科學小品屬于文藝性說明文,在說明中兼用文藝性筆調講述科學道理,介紹科學知識,是用小品文的形式來表現科學內容的文章。
科普說明文是指反映和總結處于世界前沿的自然科學和技術工程(如太空探測、環境保護、生物進化、人體生理、物質微觀探索、植物轉基因研究等)及社會科學方面的發展狀況、科研動向和最新科研成果的文章。一直以來語文中的分法是自然科學類和社會科學類兩類。
中國的嫦娥工程包括無人探月、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大階段。題目里的探月工程應該是指無人探月部分吧。
這是測試登月可行性的基礎階段,這一階段也分為三步走:無人繞月探測、軟著陸釋放月球車、著陸并取樣返回。現在正進行到第二步軟著陸并釋放月球車。其實這一步幾年前嫦娥3號已經成功完成了,這一次嫦娥4號作為候補不需要再執行初始設計任務,所以被改造成月背登陸了。
其中的關鍵步驟是著陸后取樣返回,這將由嫦娥5號和嫦娥6號完成。如果不能成功返回,那就不可能實現載人登月,所以這是關鍵一步。所以工程方也相當謹慎,原定于比嫦娥4號更早發射的嫦娥5號被延遲到明年發射。如果嫦娥5號和嫦娥6號能安全完滿的完成登陸和返回任務,下一階段的載人登月才能實施。
祝愿我國的嫦娥工程能完滿成功吧?????
中國控月計劃分為 繞 落 回 三階段目前也就是2018年嫦娥4號在今年年底升空,在月球背面降落并采樣返回,月球中繼星已發成功發
射,年底嫦娥4號發射已不成問題,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中國探月工程正式名稱為“嫦娥工程”,是國務院于2004年立項正式開展的,記得當時還成立了“國家月球探測中心”,這個工程分三個階段,即無人探月、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就是業內人士常說的“探、登、駐”。這個說法對于普通老百姓比較陌生。老百姓比較熟悉的是人們常說的“繞、落、回”,實際上這個繞落回是嫦娥工程第一階段――無人探月中的三小步,即無人繞月探測、無人落月探測和無人采樣返回的簡稱。可人們習慣把無人探月階段當成嫦娥工程,把“繞、落、回”說成是探月三期工程,這也只得由著人們叫。
下面說一下具體內容,先說說已經實施的任務,再講講現在進行到哪一步,再談談接下來是什么任務,最后再縱論一下未來的拓展任務。
我國分別于2007年10月24日和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用長征三號甲和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并成功繞月。距月面分別200公里和100公里,實現了無人繞月探測。
其中嫦娥一號在圓滿完成各項任務之后受控撞月,而嫦娥二號作為嫦娥一號的備份星在圓滿完成各項預定任務后又進行了拓展任務――作第二期“落”月的先導星,變軌為遠月點100公里而近月點15公里的橢圓軌道,對二期落月預選著陸區進行成像,獲得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圖和物質成分分布圖。2011年4月,這些工作結束后,由于探測器余留推進劑充足,經專家討論后決定繼續進行拓展任務。完成進入日地拉格朗日L2點環繞軌道進行探測,隨后嫦娥二號飛越圖塔蒂斯小行星,現已成為太陽系的小行星,預計2020年左右會回到地球附近。
隨著嫦娥二號任務圓滿收官,工程進入二期落月。
2013年12月2日我國在西昌用長三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于12月14日成功軟著陸于月球正面雨海西北部的虹灣地區,
嫦娥三號
玉兔號月球車成功和著陸器分離,并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探測任務。
玉兔月球車
2016年8月4日嫦娥三號正式退役,中國官方宣布無人探月二期工程圓滿完成。工程隨之進入三期月球采樣返回。
本來工程指揮部決定2017年底直接發射三期任務探測器――嫦娥五號實現月球采樣返回,而不是按照序號先發射嫦娥四號。指揮部決定在“繞、落、回”三期探月的基礎上規劃無人探月四期任務:2018年底發射無人探月二期探測器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四號實現軟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任務(注意嫦娥四號雖是用于落月的,但它屬于探月四期先期任務。),可是2017年7月2日,用于發射嫦娥五號采樣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測試發射第二發時失利,導致探月三期任務推遲,只得先進行探月四期任務――發射嫦娥四號實現世界首次軟著陸月球背面探測的任務。但由于月球自身巨大的身體阻擋了地面和月球背面的通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發射中繼衛星。指揮部決定嫦娥四號任務分兩次發射,先于2018年5月21日發射了“鵲橋”中繼衛星安置于地月拉格朗日L2點,
“鵲橋”中繼衛星
然后于2018年12月8號,我國在西昌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2019年1月3日在中繼星的幫助下成功軟著陸月球背面南極附近的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坑。隨即玉兔二號月球車和著陸器成功分離。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科普旅游路線安排匯報材料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科普旅游路線安排匯報材料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