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坐船旅游路線回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坐船旅游路線回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沒有GPS導航的鄭和,是如何下西洋的?沒有GPS導航的鄭和,是如何下西洋的?一、牽星術我國古代...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坐船旅游路線回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坐船旅游路線回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一、牽星術
我國古代很早就將天文定位技術應用在航海中。東晉僧人法顯在訪問印度乘船回國時曾記述:“大海彌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到了元、明時期天文定位技術有很大發展。當時采用觀測恒星高度來確定地理緯度的方法,叫做“牽星術”,所用的測量工具,叫做牽星板。根據牽星板測定的垂向高度和牽繩的長度,即可換算出北極星高度角,它近似等于該地的地理緯度。鄭和率領的船隊在航行中就是采用“往返牽星為記”來導航的。
圖:牽星板復制品
圖:牽星板原理示意圖
二、海圖
在航行中,他們還繪制了著名的《鄭和航海圖》。我國的航海圖雖然宋代就已應用,但多只是以近海為主,不能滿足大船隊的遠航需要。鄭和與他的助手王景弘依據多次航行所得的海域和陸地知識,制成了遠航圖冊,名為“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蕃國”,后人稱之為“鄭和航海圖”。該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達非洲東岸的圖作蒙巴薩。全圖包括亞非兩洲,地名50O 多個,其中我國地名占200多個,其余皆為亞洲諸國地名。所有圖幅都采用“寫景”畫法表示海島,形象生動,直觀易讀。在許多關鍵的地方還標注“牽星”數據,有的還注有一地到另一地的“更”數,以“更”來計量航海距離等。可以說,鄭和航海圖是我國古代地圖史上真正的航海圖~
圖:鄭和航海圖局部
科學技術和經濟經歷了宋代和元代的高速發展,到了明代,已經到了空前的高度。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能夠讓人準確的知道自己的位置,然而在認識大海之前,這并不是必須的,航海的目的是探索,明代已經有了指南針,這可是我們自己的發明,有了指南針,就可以一直朝著一個方向走下去,不至于走回頭路,只要帶夠食物和人手,所以鄭和下西洋不是夢
把夜空作為參照物,通過觀測天上星體到海平面的相對高度,來確定船舶在海上的位置。這種確定船舶位置的方法當時稱為“過洋牽星術”,我們現在稱為“天文航海”?!斑^洋牽星術”并不是鄭和船隊所獨創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時間的航海實踐總結出來的,鄭和船隊將這種方法繼承和發展下來了。在《鄭和航海圖》上,有四幅“過洋牽星圖”,給出了各航線牽星的高度,用來指導船隊的航行。在剛才的視頻片段里,我們看到:鄭和的船隊大多數是在近海航行的。
鄭和下西洋導航一靠天文大地測量,古人稱之為牽星術?,F在GPS和北斗投入使用后,天文大地測量除了修建飛機場時和專業人士使用外,其他已基本廢棄。主要原因是不如前者方便和精確。二靠前人的路書和實際經驗。僅由此兩者就可以看見先輩的開拓、創新和氣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坐船旅游路線回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坐船旅游路線回國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