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設計旅游路線的原理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設計旅游路線的原理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距離原理?距離原理?距離指同一時間下,空間兩點之間的空間最短連線長。而為了強調這一點,往往...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設計旅游路線的原理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設計旅游路線的原理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距離指同一時間下,空間兩點之間的空間最短連線長。而為了強調這一點,往往會強調兩點之間的”直線距離“。從而有的時候距離這一概念也還可以用于指物體移動的路程長。
距離的概念與位移的模(或大小)并不完全相同。由于位移是不同時刻(運動起始和終結兩個時間點)的同一物體(在質點力學下指的是質點)所處位置的矢量差,其模對應的這一位置之間的連線長。其中由于位移與不同的參考系相關,而不同的參考系可能對應的狀態不同,從而帶來的問題是不在同一時刻下的坐標空間兩點的距離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針對不同的參考系同一物理過程的位移大小是不同的。而在現實世界里,點與點之間的距離是確定的,譬如北京和倫敦隔了八個時區的距離,但是如果以太陽為參考系,一個物體經歷八個小時從北京的經度移動到倫敦的精度,該物體的橫向位移大小為零。
距離是由出發點到終止點所形成的直線,叫距離。距離是一種標量,不具方向,僅含量。這種量不會是負數。在物理學上,距離是由某些媒介如人、動物和交通工具所經過的路線的長度。距離的詳細解釋有三種。以地球到火星的距離為例,由于二者都在運動,所以這距離是變量,是一個函數表達式。
距離衰減理論或距離衰減原理
A. 阻止性:旅游者都知道,旅游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消費行為,距離越遠,要付出的金錢、時間、體力、生活舒適與方便,甚至是情感等代價就越大。使用距離阻止作用的原理,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解釋離客源地越近的旅游區,旅游者越多;反之,旅游者就越少。
根據吳必虎等于1992―1994年間在上海、成都、西安、長春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出的中國城市居民出游客源市場在距離上的分配為:“一個城市的出游市場37%分布在距城市15km的范圍內,24%的市場分布在15km―50km范圍內,21%分布在50km―500km范圍內。500km以外的廣大空間,僅分割了城市出游市場的18%,其中500km―1500km占12%,1500km以外占6%”。據此,他還推導出如下規律:
規律1:中國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閑出游市場,隨距離增加而衰減;80%的出游市場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內的范圍內。
規律2:中國城市居民的出游目的地,城市多于風景名勝區,且較集中于東部沿海城市。
規律3:由旅游中心城市出發的非本市居民的目的地選擇范圍,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km半徑圈內。
B.激勵性:當人們知覺到距離遙遠時,既可能阻止旅游行為的產生,也可能激勵旅游行為的產生。距離遙遠激勵人們旅游行為的產生,尤其在以觀光為目的的旅游中作用最大。使用這一原理解釋人們的某些旅游行為,如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美國旅游者選擇塔希提比選擇夏威夷度假的可能性更大。雖然旅游者在兩個海島上都可以參加基本相同的活動,獲得同樣的樂趣,但是,塔希提遠得多,它就因為距離遠而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西部相對于中國的主體海外市場及沿海高出游力地區來說,總體區位較偏遠,這是其發展旅游的不利一面。但同時,距離產生美感、產生吸引力,如果交通改善、宣傳得當,反而能產生很好的激勵效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設計旅游路線的原理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設計旅游路線的原理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